专注服务国企的综合性管理咨询机构

【管理前沿】水利 “十五五” 规划:绘就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新蓝图

浏览量:166 发布时间:2025-03-21

水,作为生命之源、生产之要、生态之基,在国家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始终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与国务院高度聚焦水安全议题,将其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 治水思路,不仅为水利事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,更是系统解决我国新老水问题、筑牢国家水安全防线的根本遵循。这一治水思路深度融合了新时代发展需求,从资源节约、空间优化、综合治理以及多元推动等多个维度,构建起一套科学且全面的治水体系。

在 “节水优先” 方面,这一理念并非单纯的水资源节约,而是涵盖了从生产到生活各个环节的用水方式变革。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约束,推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升级、工业水循环利用体系完善,以及居民节水意识提升,从而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,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。“空间均衡” 则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,综合考量水资源在不同地理空间的分布特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。例如,南水北调等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,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,通过对水资源的空间调配,有效缓解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困境,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。

“系统治理” 强调将水资源、水生态、水环境以及水灾害等问题视为一个有机整体,进行统筹规划与协同治理。从源头防控到末端治理,从江河湖泊到城市乡村,全面梳理水系统的各个环节,通过生态修复、污染治理、防洪减灾等综合手段,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。“两手发力” 意味着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主导作用,通过政策引导、资金投入等方式,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;又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,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水利事业的积极性,推动水利产业市场化发展,提升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营效率。

在此背景下,水利 “十五五” 规划承载着新的使命与担当。它不仅要巩固以往水利建设成果,更要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,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,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。

“十四五” 期间,水利改革发展成绩斐然,水利投资累计达 3.58 万亿元,172 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 149 项已开工建设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稳步提升,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高,水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,这些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。而即将开启的水利 “十五五” 规划,肩负着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,意义非凡。

一、水利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

水旱灾害防御压力犹存

长江、黄河、淮河等大江大河的治理虽在持续推进,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,对防洪减灾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。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较低,病险水库和水闸数量众多,在遭遇洪水时易出现安全隐患。据统计,目前全国仍有一定比例的 5 级及以上堤防未达标,中小河流治理河段尚未完全达到规划的防洪标准,这严重威胁着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
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

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水资源需求持续增长。尽管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方案,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后,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 6100 亿立方米以内,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 28% 和 39.6%,但在一些缺水地区,水资源供需矛盾依旧突出。部分地区过度依赖地表水和地下水,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,引发地面沉降、海水倒灌等生态环境问题。

水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

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,全国虽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30 万平方公里,但仍有大面积区域面临水土流失的威胁。同时,水污染问题在一些流域和湖泊依然存在,全国监测河长中 Ⅰ—Ⅲ 类水质河长比例虽有提高,但部分区域水质仍不理想,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尚未达到理想状态,地表水达到或好于 Ⅲ 类水体比例还有提升空间。

二、“十五五” 水利规划目标展望

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

到 “十五五” 期末,力争大江大河干流 3 级以上堤防全面达标,中小河流治理河段全部达到规划的防洪标准,全国 5 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大幅提升至 90% 以上。加强洪水监测、预报、预警、预演、预案和防洪调度体系建设,提高应对超标准洪水的能力,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,保护人口和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。

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

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,将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 “十四五” 基础上再分别下降 15% 和 20%。健全覆盖主要农作物、工业产品和生活服务业的先进用水定额体系,加强用水定额标准动态修订,严格用水强度控制,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。

显著改善水生态环境

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,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40 万平方公里以上。加强河湖生态水量保障,确保重要江河湖泊生态流量稳定达标。使全国监测河长中 Ⅰ—Ⅲ 类水质河长比例进一步提高,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 95% 以上,地表水达到或好于 Ⅲ 类水体比例提升至 90% 左右,构建美丽健康的水生态系统。

三、“十五五” 水利规划重点任务

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

继续推进淮河、长江等大江大河干流防洪能力提升工程,加快实施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项目。加大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和重点涝区排涝工程建设力度,完善城市防洪体系,提升城市应对内涝的能力。例如,在一些城市建设雨水调蓄设施,增强城市在暴雨期间的蓄洪能力。

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

加快滇中引水、引江济淮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进度,推动区域水资源均衡发展。加强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,提高农村供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,确保农村居民能够用上优质、安全的饮用水。在一些缺水农村地区,建设小型雨水收集利用设施,作为补充水源。

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

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,增加森林覆盖率,发挥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。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工程,对受损的河湖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,恢复河湖的生态功能。例如,在一些湖泊开展水生植被恢复工程,改善湖泊生态环境。

推动智慧水利建设

依托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技术,构建智慧水利平台。实现对水资源、水工程、水生态环境等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,提高水利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。通过智慧水利平台,能够及时掌握水库水位、河道流量等信息,为防洪调度和水资源调配提供科学依据。

四、保障措施

加强政策支持

政府出台相关政策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。加大对水利项目的财政投入,确保水利建设资金足额到位。例如,设立水利发展专项资金,对重点水利项目给予资金支持。

强化科技创新

加大对水利科技创新的投入,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水利关键技术研发。建立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,促进新技术、新工艺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。如研发新型节水灌溉技术,提高农业用水效率。

培养专业人才

加强水利专业人才培养,优化水利人才队伍结构。开展水利行业职业技能培训,提高水利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。通过与高校合作,定向培养水利专业人才,满足水利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。

水利 “十五五” 规划是水利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,通过明确目标、落实任务、强化保障,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,绘就一幅人水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。




联系方式| 联系电话:010-65922733 | 65931328 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好世界商业广场三层

京ICP备12018103号-3 | CopyRight 2006---2019 中美嘉伦国际咨询(北京)有限公司版权所有

微信“扫一下”
微信号
jialun-consult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