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服务国企的综合性管理咨询机构

【管理前沿】水利水务行业 “十四五” 规划执行情况总结与 “十五五” 规划前景预判

浏览量:16 发布时间:2025-04-30

一、引言

水利水务行业作为国家基础性产业,对于保障水安全、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关键支撑作用。“十四五” 时期,在国家一系列战略部署与政策推动下,水利水务行业经历了深刻变革与显著发展,诸多规划目标得以有效推进并部分达成。展望 “十五五”,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、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升级,水利水务行业将面临全新机遇与挑战,精准预判其发展方向意义重大。

二、“十四五” 规划主要成果

(一)水资源调配与保障能力提升

重大调水工程推进:如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,在 “十四五” 期间,通过优化工程布局、提升工程运行效率,进一步增强了北方地区水资源调配能力,有效缓解了受水区水资源短缺局面,保障了生活、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。

本地水源开发与整合:各地积极挖掘本地水资源潜力,新建、扩建一批水库工程,提升了区域水资源调蓄能力。部分地区通过河库连通工程,优化水资源配置网络,增强了水资源调配灵活性,提高了本地水资源利用效率。

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:“十四五” 期间,节水优先方针全面贯彻,工业领域通过技术改造推广节水工艺与设备,高耗水行业用水效率大幅提升;农业方面,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,喷灌、滴灌等节水灌溉面积持续扩大;城镇生活中,节水器具普及、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等措施协同发力,全社会节水意识显著增强,万元 GDP 用水量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持续下降。

(二)防洪减灾体系逐步完善

堤防加固与河道整治:众多大江大河干支流堤防得到加固和提升,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。通过河道清淤、拓宽、护岸等整治工程,改善了河道行洪能力,减少了洪水对沿岸地区的威胁。例如,长江、黄河等重点流域的部分河段防洪能力显著增强。

水库除险加固与防洪调度优化:大量病险水库在 “十四五” 期间完成除险加固,消除了安全隐患,恢复和提升了水库防洪、蓄水等综合功能。同时,借助信息化技术,防洪调度系统不断优化,实现了水库群联合调度,提高了洪水应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。

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: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城市防洪排涝成为重点。各地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与改造,提高排水标准,建设雨水调蓄设施,部分城市还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增强城市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韧性,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。

(三)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进展

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斐然: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,污水处理厂新建、扩建以及提标改造工程广泛实施,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显著提高。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整治深入推进,重点行业废水治理技术升级,有效减少了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。

河湖水生态修复积极推进:各地开展河湖生态清淤、生态岸线建设、水生生物群落恢复等工程,促进河湖水生态系统健康。部分河湖通过生态补水,恢复了一定的生态流量,改善了水体自净能力,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,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。

农村水环境整治取得突破:“十四五” 期间,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速推进,通过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、管网延伸等方式,提高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。同时,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,推广生态农业模式,减少农药、化肥使用量,农村水环境质量逐步提升。

(四)水利水务行业监管与智慧化发展

监管体系不断健全:水利水务行业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,水行政执法力度加强,对非法取水、侵占河道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加大。水资源管理、河湖长制等制度全面落实,通过强化监督考核,推动各级政府履行水治理责任。

智慧水利水务建设加速: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水务行业。智慧水务平台建设实现了对水资源、供水、排水、水环境等全过程实时监测与管理,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。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中,智能化监测设备、信息化调度系统等应用,提升了工程运行效率和安全性。

三、“十四五” 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

(一)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

尽管在水资源调配与保障方面取得进展,但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缺水地区、资源性缺水地区,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紧张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用水需求持续增长,而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有限,水资源刚性约束日益凸显。同时,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,季节性、区域性缺水现象时有发生。

(二)防洪减灾压力仍然较大

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,极端天气事件增多,暴雨强度增大、频次增加,给防洪减灾带来巨大挑战。部分地区防洪工程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,如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、病险水库隐患尚未完全消除、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仍需完善等。此外,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向洪水高风险区集聚,增加了洪水灾害潜在损失。

(三)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任务艰巨

虽然水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,但部分水体仍存在污染反弹风险,一些支流、农村水体污染问题依然突出。水生态系统恢复缓慢,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水平有待提高,部分地区水生态功能退化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。同时,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,对水环境、水生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,当前治理成果与群众期待仍存在差距。

(四)水利水务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

不同地区水利水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,经济发达地区在水利水务基础设施建设、智慧化发展、行业监管等方面相对领先,而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水利水务基础设施薄弱,资金投入不足,人才短缺,制约了行业发展。此外,水利水务行业内部不同领域发展也不平衡,如水资源调配与水生态保护之间协调不够,供水与排水设施建设存在衔接不畅等问题。

四、“十五五” 规划预判

(一)水资源管理与调配进一步强化

跨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持续推进:为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,将继续规划和建设一批跨区域、跨流域调水工程,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,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。同时,注重调水工程与本地水资源系统融合,实现水资源联合调度与高效利用。

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加强:依托信息化技术,建立更加完善的水资源监测、评估与管理体系,实现水资源动态监测与精准调配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,严格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,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,推动水资源向高效益、低消耗领域配置。

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比重提升:加大对再生水、雨水、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,制定鼓励政策,推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设施建设。在城市供水、工业用水、生态补水等领域扩大非常规水资源应用范围,提高水资源利用多元化水平。

(二)防洪减灾体系更加完善

防洪工程建设升级: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堤防加固、河道整治、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,提高防洪标准。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,提升中小河流防洪能力。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攻坚行动,确保水库运行安全。同时,加强山洪灾害防治,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。

防洪减灾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:利用卫星遥感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构建智能化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,实现洪水监测、预警、调度、抢险救援全过程信息化、智能化。加强防洪减灾模拟仿真技术应用,提高洪水风险评估和灾害应对预案科学性。

城市防洪排涝韧性增强:持续推进城市排水管网更新改造与提标建设,提高城市排水能力。加强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建设,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技术,增强城市对暴雨等极端天气适应能力,降低城市内涝风险。

(三)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保护深入推进

水污染防治持续深化: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,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提标改造。加大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力度,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达标率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,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,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。同时,加强流域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控,建立健全跨区域、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。

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升级:以河湖长制为抓手,加强河湖生态空间管控,严格保护河湖岸线。持续推进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,加强河湖生态流量保障,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,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。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,推动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。

农村水环境治理全面提升: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,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。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,保障农村饮水安全。推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,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。

(四)水利水务行业智慧化与绿色化发展加速

智慧水利水务全面发展:构建全面感知、广泛互联、深度融合、智能应用的智慧水利水务体系。在水资源管理、防洪减灾、水环境治理、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等领域,实现智能化决策、精准化调度、精细化管理。推动水利水务数据共享与开放,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,培育智慧水利水务产业生态。

绿色水利水务建设引领:在水利水务工程规划、设计、建设与运行全过程贯彻绿色发展理念,推广绿色环保材料与技术应用,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。加强水利水务行业节能减排,推动水利工程绿色化改造,实现水利水务行业可持续发展。同时,挖掘水利水务行业生态服务功能,发展水生态旅游、水文化产业等绿色经济。

行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:完善水利水务行业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,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,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。深化水利水务管理体制改革,优化水资源管理、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机制。加强行业人才培养,提高水利水务从业人员素质,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。



联系方式| 联系电话:010-65922733 | 65931328 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好世界商业广场三层

京ICP备12018103号-3 | CopyRight 2006---2019 中美嘉伦国际咨询(北京)有限公司版权所有

微信“扫一下”
微信号
jialun-consulting